学习心得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学习心得网 >心得体会 >导航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4-03-19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合集7篇。

你知道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如何诞生吗?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这时候最好用文字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心得体会的写作应该突出主题观点形式等方面,“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是学习心得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与您需求相关的一些信息,愿这些资料可以用来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1

梁家河,这个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生活了7年的地方,这个给了总书记最初信念并注定了他人生轨迹的地方,让我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在梁家河村史馆,我们聆听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梁家河村时,有13名村民把他一直送到延川县城的往事。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带着干部群众从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种蔬菜、办代销社等吃饭饮水问题抓起,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看到他的为民之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很快赢取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随后,我们又拜访了梁家河村老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入党介绍人梁玉明同志。老先生年纪很大,却精神健硕,还热情地给我们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学习和工作的许多往事。他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有抱负、有远见,热爱学习、见多识广,果敢稳重,是个培养的好苗子。我经常给他讲党的使命,鼓励他克服艰难申请入党,并把支部书记的担子交给他,让他在曲折和磨难中坚定革命意志、锻造不折不挠品格、锤炼艰苦奋斗作风。”

短短1天时间,我和其他14名村支书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光辉足迹,途中所听所见令我感触很深。我在我们村里已连续16年担任村干部。这次考察,我对如何进一步当好村级带头人、培育好后备干部和抓好村里各项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总结来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16个字,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群众是淳朴的、重情的,习近平总书记从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到成为我们党的总书记,时刻保存着那份爱憎分明、爱民为民的情怀,是令人钦佩、令人折服的'。同时,农民群众是最朴实的群体,农村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梁家河人的眼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担任大队支书时为人耿直、一身正气。用他们的话说,总书记就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怕得罪人”。

当前,党中央实行的惠民政策很多,群众要求比较高,不仅希望兑现政策,更希望我们村干部也能办几件看得见的实事好事。此次学习考察,让我身心得到了一次历练和洗礼。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2

当我捧起《梁家河》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是的,梁家河有大学问!

书中,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优秀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精神。习近平爱读书,插队时带了满满的两箱书,自己带的书读完后,竟然“30里借书,30里讨书”。真正称得上“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受益终生。对我们青年职工来说,现在这个阶段正是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更有时代所给予的优越条件,定要将自己锻炼为“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之空白,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初到梁家河,习近平是稚嫩的城市知青,而所到的地方却是贫瘠的黄土高原,正是这艰苦卓绝的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志气、造就了他的终生信仰!习近平在梁家河时白天要做许多的农活,翻地、种地、除草等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钻进被窝就睡着了。插队时条件极为艰苦,物资严重匮乏,很多人都待不下去,习近平却在那里待了七年,一直待到上大学才离开。而对当代青年来说,我们处在一个好时代,我们有广阔的天地,我们有美好的生活,可是我们的大多数却少了些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用自己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基层是大舞台、大讲堂;基层有好老师、好伙伴;到基层锤炼,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培养自我、升华精神、提高能力。

要有敢问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梁家河,习近平打破了“四川虽有沼气但是过不了秦岭”的断言,为村民建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成立了代销店,打了第一口井……正是习近平的这种担当精神,梁家河变成了现在梦想成真之所。负重前行,勇于担当,正是我们每一名国企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我们要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担当,不断学习,在勇于担当中恪尽职守、履职尽责。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我们一定牢记使命,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启航,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做无愧于时代的有志青年!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3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这句话,开启了《梁家河》一书的魂。通过深读悟透,对总书记插队岁月有了深刻了解,感人的画面悠然浮现眼前。激情四溅,青春荡漾的知青,告别家乡,远离父母,踏入黄土地,处处体现着“与民同苦战天地,誓言唤醒新时代”的豪情壮志。

梁家河,一个熟悉而又特殊的地方,是中国进步的缩影。在红色革命圣地延安,梁家河可谓是革命的传承地,伟人思想萌发的摇篮,筑梦未来,撰写时代的圣地。正如习近平所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不变的信念,至高的信仰。从年幼的人生开启,在十分艰苦的岁月里历练坚强,锻造自身的刚强铁骨,用一种信念输送着新时代的脉搏。

1969年1月,习近平迈出了人生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出身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15岁的时候去陕北农村插队,七年的摸爬滚打中,实现了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转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很彻底的过程。”

第一次来到梁家河村与其他知青一起插队,很不适应,几个月后离开梁家河村回到北京,再半年后,习近平再次来到梁家河村,经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第一关即是跳蚤关的“五关”历练,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熟了许多,适应了许多,从此梦想开始绽放。

“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另一点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面对贫困,他永不退缩,敢于挑战,在偏僻而又贫困的梁家河,他创造出了伟大奇迹。他知道老百姓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也催生他、促使他尽力为乡亲们多办些实事。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发展沼气,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成为全中国的第一,是一部与民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不忘初心的“火种”,是砥砺前行的力量,是牢记使命的源泉。

人勤春更早,诗书博四海。《梁家河》一书里写到,总书记不管白天沉重的劳动有多累,挑灯夜读不停歇,夜半三更读书声,常常脸被煤油灯熏黑,连吐得痰都是黑的。为了借一本书,总书记步行十几里地。广读博学,刻苦钻研。作为艰苦年代的年轻人,把学习当做劳作时间之外的必修课,充实自己,强化内质,把自己人生道路上每一步基石打好、奠实。

梁家河的精神,就是总书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亲民爱民、艰苦创业”的精神。面对灵娃一而再、再而三的冒失,总书记始终没有发火。不管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总书记,他都会帮助。村民王仁厚说:“近平讲话,能把人听憨了。”总书记始终能和群众走到一起,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能够赢得群众的喜爱,给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艰苦岁月里,老百姓在总书记带领下,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信心和决心。

时光荏苒染青春,精神抖擞写乾坤。那些年那些月,一张张青春笑脸,把日月轮回,把历史谱写。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知青回音在梁家河荡漾。

蜿蜒在沟壑间的水泥路,通往了旧居的简陋窑洞,朝朝暮暮伴随着梁家河,走过了数载春夏秋冬。深深的足迹,遍布山山峁峁,沟沟壑壑,勤劳的汗水,浇灌出梁家河知青淤地坝茁壮的秧苗。往昔的岁月,写满了破旧的被褥、衣服和锅碗瓢盆,深深铭刻在简陋的窑洞里,演绎了时代的结晶与升华。深谋远虑在最贫困的地方蒸腾,陕北第一口沼气让农业科技在这里腾飞。每一张印满年轮的梁家河村民脸上,绽露笑容回忆着往昔的日子,一脉脉暖阳沐浴着一天天的梁家河,艰苦岁月中悄然萌生了中国梦的嫩芽。

品读感悟,字词句篇里凝望着那一道道山梁、一孔孔窑洞,领悟人生哲理,升腾在内心深处,意志坚强的知青劳作画面展现在眼前,山山环绕留恋牵挂,曾经蕴藏巨大正能量,让时代飞跃让梦想成真,用迎难而上的精神谱写出人生真谛。

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习近平总书记精神升华的起点,也是他为民做事滋生的信念。如今总书记离开了梁家河,他把心却留在了梁家河。总书记的挂念,是每一位乡亲的感谢,总书记的言行是乡亲们的回忆与眷恋。感谢他为梁家河的付出,感谢他把延安精神传承,更感谢他在走进新时代的征程中,点亮了新思想的万丈光芒!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4

根据组织安排,认真深入学习了《梁家河》,《梁家河》记录了七年知青岁月。一幅幅图片、一篇篇稿件,充分展现了为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有攻坚克难的意志,有中华复兴的梦想。

一、初心是共产党人的魂。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说:“梁家河,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多次回陕北考察,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梁家河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生活。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深入基层,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由一名15岁的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再到党的,几十年来,职务在变,环境在变,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学习梁家河“大学问”,我们就要守住初心之魂,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初心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别样的人生。

二、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

知青七年间,同梁家河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了“五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儿子的坚定信念。正如他所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身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扎根群众之中,以群众为师,以群众为镜,以群众为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

三、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本。

修淤地坝、挖甜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等等,尽管困难重重,但坚持实干就是解决办法。七年知青岁月,使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培养出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当干部,就是要坚持实干为本、干字当头,在实干中历练人生,在实干中体现价值,在实干中为民造福。作为青年干部,对工作,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企业、为职工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效益。

四、学习是成长的阶梯

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读书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尤是年轻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诚如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经典故事。读书涉及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无不来自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梁家河》,深刻领会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从梁家河的宝贵精神财富中不断汲取追赶超越的力量,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始终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集团各项事业的发展上来。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5

1968年12月22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有1700万青年学生离开城市走向农村,习近平就是其中一员。

不同的是,自1962年起,年幼的习近平受到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遭到歧视。《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提到:“因为我有一股倔劲,不甘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我被关进派出所,到了派出所又被拉回来,改送少管所。可少管所的床位已满,要排一个月才能进去。所以报名下乡插队。他们一看,是到延安去,基本上属于流放,就让去了。” 青年习近平由首都北京转到圣地延安,就有了后来梁家河的故事。

初入

“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

首先是生活艰苦

衣: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天冷的时候,在里面缝上棉絮;天暖的时候,再把棉絮拆下来。

食:粮食是不够吃的,人一天早晚吃稀饭,中午吃顿干饭。晚上空腹难耐,有人会取一撮儿盐,用水冲了,仰脖子喝下,趁腹内饱胀,赶紧入眠。

住:梁家河人住的是窑洞。那时窑洞里面不仅有虱子、臭虫、老鼠,偶尔还有蝎子,甚至有蛇出没。

其次是生活苦闷

生活带来不便,习近平还要承受沉重的精神压力。首先是不信任,当时,农民们都知道习近平的父亲 “犯了错误”,他是个“黑帮子弟”。

生活的不适应,精神上迷茫、彷徨,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当了一次“逃兵”。

“我们那个时候在太行山抗日的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面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在姨夫姨母的劝说下,习近平又回到了梁家河。

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不再有回北京一说了”习近平表明心迹。心态的改变,带来行为上的改变。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

成长

乡亲们从心底里接纳这个北京娃。

刚开始干活的时候,我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能拿壮劳力的10个工分。春天里担粪,七八十斤一口气挑到几公里外的山上;夏天担麦子,100多斤,10公里的山路一口气走完。

习近平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还帮梁家河的社员们修建窑洞,打坝修路,开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为人民做实事。他的付出,乡民们都看在眼里,渐渐地接纳了他。

习近平成为了乡亲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通道。

习近平了解群众,知道群众的想法,他的话题是老百姓感兴趣的事。他搞社教,寓教于乐,讲解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大家听得入迷,有人连夹在手指间的烟都忘了戏,直到烫了手才记起。他弥补了农村的乡亲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

归来

2015年2月13日,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习近平回到梁家河,跟乡亲们亲切问候。而昔日的乡民们也热情的喊道“近平回来了”

最近网上相继爆出某些职业学院的学生会聊天群,学生,都没对社会贡献些什么,反而官僚气息却沾了不少。习近平的言谈,对待百姓们的态度,已经向这些不良风气发出警告,为官要正。

他不是农民,但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孩子”。

陈胜吴广起义,打下大片领土,陈胜称王。可是面对那些农村投靠他的儿时玩伴,讲一些陈胜在家乡的旧事时,陈胜却不能容忍这些“妄言”,将昔日的伙伴给杀了。习近平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依靠群众。

借书中“黑子”王宪平的话:“习近平从心底里热爱农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对于大大小小的干部,他说“当了干部也不能忘本,要留住身上的泥土味。”

启发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下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我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这是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的话。

他用亲身经历,激励青年练就过硬本领。而练就的本领,是要能够为人民服务。在各自的岗位上,起到应有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材。

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即使是逆境,也要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抱有远大的理想,无私地为他人服务。”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6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梁家河,这是一个座落于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山村,但就是这个看起来不很起眼的陕北小村庄,却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陕北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是伟大的延安精神产生地,梁家河就成长在这片红色革命圣地上。在延安精神光茫的照耀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梁家河,这是一个能找到初心的地方。

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每名共产党人都把寻求人民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党的宗旨,共产党人的初心。

青年时期的,1969年从北京来到这里当知青做农民,那一年他才16岁,而这一干,他就在这个小村庄当了七年的中国农民。这就是青年,一颗红心永向党,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今天,我们的带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继续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宗旨,朝着新时代的新征程奋勇前行。让生长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这一代人深受启迪,受益匪浅。

梁家河,这是一个见证艰苦奋斗的地方。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八个红色大字依然在知青窑洞的外墙上醒目所在,窑洞旁边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就是当年带领乡亲们所建的。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带领群众开荒山,挖水窑,建沼气,办铁铺,筑淤坝……这充分体现了青年同群众苦干实干的革命精神,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人民情怀。

正如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梁家河,这是一部中国农村发展建设进步的光辉史。细读《梁家河》,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真正理解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实意义,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人民领袖的伟大风范。这就是,坚定的信念,坚韧的品质,为民的情怀在梁家河的山山峁茆历练了他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七年的农民生活,人生的大课堂,造就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格。

梁家河,陕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曾经是筑满着美好梦想的地方,如今是沧桑巨变梦想成真的地方。

今天,我们在人民领袖,军队统帅,党的核心带领下,正朝着新时代的新征程而奋进!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光荣而艰巨。

正如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

可以说《梁家河》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语言质朴,字字饱含着真挚的情谊,在读其中几个章节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抑制地流下了热泪。

四十多年前,才十五岁,就要背着行李到当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梁家河插队。远离父母亲人、远离大都市,一般人难以渡过。

然而,却在那里一待就是7年。从一个白净的城里娃锻炼成了一个干农活从不“撒奸儿”的好把式;从一个讲普通话的北京人变成了一个张嘴就来陕北话的黄土高原汉子;从一个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才被批准入党的年轻人,成长为当时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

真是难以想象,在此期间,在那样的环境里,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忍受了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毅果敢的品性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坚定信念是难以支撑的。

在梁家河生活战斗的7年里,热爱学习,经常点着煤油灯一学就是大半夜;喜欢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交心;善于和群众沟通交流,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时刻想着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干事认真踏实,担当精神强,累活、苦活带头干、抢着干,先后带着群众打出了甜水井、修成淤地坝、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等等,不断改善村里生产条件;他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远千里到四川去学习沼气技术,建成了当时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一举击破了当时所谓专业人士的“沼气过不了秦岭”的谬言。

在梁家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和真情实感,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爱戴和不舍,谱写了一曲既感人肺腑又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章。

掩卷深思,梁家河真不简单,不能小看,这的确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苦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坚信光明,也许它就是一个磨砺石;困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团结一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没有什么不能战胜;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初心不变、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兴许它就是一块试金石;百姓的心里有杆秤,群众的意愿大如天。所以,《梁家河》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读、反复学、细细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基层文学艺术工作者,今后我决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为民情怀,撸起袖子加油干,多为人民鼓与呼。

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多读好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政策理论水平,提升政治站位和个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

二要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刚正无私,敬业勤恳地扎实工作。多深入基层、多走进群众,多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在工作一线锤炼党性,磨砺意志,廉洁奉公,埋头苦干。尤其在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扑下身子,上门入户,用心、用情地真扶贫、扶真贫。

三要发挥业务特长,为时代立言,为人民放歌。曾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想要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一定要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坚决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立足本职、结合实际,身体力行地带领全县文艺界人士真真正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创作出一些“有根本价值所在”的文艺作品,尽力为城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读《梁家河》心得

从贫困户家中返回,已是掌灯时分,翻过《梁家河》的最后一页,我掩卷凝思,青年七年梁家河岁月的点点滴滴,如山涧溪流缓缓流来,直抵心扉;如轻歌细语,不绝于耳,久久回响,他带着浓浓的泥土味儿和特有的微笑,身穿黄军装,脚踩解放鞋的形象,总是跃然眼前,在我面前一次次呈现,一天的辛劳荡然无存。

现实文学《梁家河》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怀,深情描述了青年时代的七年梁家河岁月,向我们展示一代领袖在青春岁月中的成长、成才、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不平凡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勤奋好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博学探究精神和他“蒸干水分,结合群众”,获取真知的治学态度给以我深刻启迪。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梁家河时代的正是具有这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博学探究精神。

无论是在土窑洞的煤油灯下,还是在挥鞭牧羊的后山坡上,他总是怀揣书本,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红与黑》《浮士德》,从卡尔马克思、莎士比亚再到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

七年的梁家河岁月,青年和众多的乡亲们一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也正是这七年时间,他饱读经典,遍阅名著,“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书本是他梁家河岁月的忠实伴侣。

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时间精力都十分有限,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特别是处于今天这样一种媒体日新月异,各类知识海量翻新,一切皆在变化的时代,我们在注重博学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对经典的学习,应把书当成一面镜子,将书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志、品质来对照自己,激发提升自己,以此作为自己做好工作、服务社会的原动力。

“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水分很多,只有结合群众,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将知识根植于时代,根植于群众,并结合于群众,这是青年梁家河时代最朴素的知识观,也正是这种知识观,奠定了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政治家品格,铸就了他海纳百川、胸怀天下、忠于国家、心系万民的领袖情怀,凝聚了他登高远望、汇通天下、治国理政、复兴民族的不竭动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凡事有所成者,必是悟有所获,悟有所获者,必是读有所得。将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将求知与为民紧密相连,将为民与济世紧密相连,这是我从梁家河岁月的读书印迹中所得出的深刻启示,也为我们今天青年一代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提供了有效路径和现实依据。

今天我们正搏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纪检监察战线的一名新兵,我应更进一步深刻学习,感悟梁家河岁月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内涵,不忘初心,不弃不馁,不急不躁,以抓铁留痕,踏石有印的工作作风,做好自己的每项工作;以学而不厌的毅力,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以学而乐思的精神,反复思量,汲取营养,总结心得;以学以致用的态度,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博学多思,乐学会学,为推动“八项规定”“四种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全面落实和持续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尽一份力。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7

《梁家河》是一本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感召人心灵的一本书,我们从中汲取营养,提升境界。此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习近平在梁家河生活、做事、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他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近平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读到当年习近平经常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陕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近平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使得1969年梁家河玉米亩产从400斤突飞猛进达到了800斤。我相信他正是因为实实在在的干事才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才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书中读到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我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自己,真正做到心系群众,让群众把工会当做自己的“娘家”。

最后,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阅读中了解到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搬石头。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近平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读了《梁家河》一书,我认为形象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

通过学习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要做到立足基层,从群众最看重的问题着手,列出清单,作出承诺,保证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是党的好政策、政府的关怀。

梁家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