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学习心得网 >读后感 >导航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6篇)。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每次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总能带给我全新的认知,这个时候可以拿起笔写篇读后感,把从书中所悟出的道理和感想书写下来。哪些好的作品的读后感值得借鉴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6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1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儿童成长的学习需要,而教育是最自然的事情。虽然有国家的限制,但我仍然深深地感受到教育者对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的神圣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这些关于教育的见解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尽管他来自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他的光辉思想对我们这一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历都值得我学习和思考,它们将成为我生命中无尽的财富!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

每个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他的教育只有一次。我希望我能给我的学生带来光明的未来。虽然未来的教学之路充满艰辛和挫折,但我会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2013年3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2

一直以来,由于工作繁忙而忽视冷静阅读,总借口没有时间而无法冷静学习。学校要求每个老师读一本教育专著,于是他想,从**学校开始怎么样?可前不久,一本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这并不无聊。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主人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一线教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我认为他将永远是我教学中的好老师,也是我工作中的好朋友。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

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来自阅读。只有每天不停地读书,与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我们才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一条思绪的河流。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每节课,我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备课。然而,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花了大约15分钟。

”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

**让我知道,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堂,而是来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阅读书刊的兴趣。

阅读是最常见和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必须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

当然,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惟有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

”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读。

在建议53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能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强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欲望是这项活动的重要动机。回顾我们的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和学习各种生活和社会经验。

学习,在现代社会,不仅指在课堂上学习书本和学科知识,还包括学习情感、态度和生活技能。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真理权威的教师和代言人,而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和专业帮助的人。在现代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什么、怎么学和什么时候学方面,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责任,教师或外界的过分干预,会使学生的内在的快乐、冲动、情感产生混乱,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见,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第七十五条建议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

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不要越过学生的作业,请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我会在问题旁键入“hello”并告诉学生:

“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我还没给你打分。如果你努力学习,你会得到高分的。”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

记住: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巧妙的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

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尽管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相比,今天的教育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光辉思想和简洁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读完这本书,我下定决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阅读,提高教育素养;借助思维,使教育充满智慧。

因为只有高智商的教育才能被看作是一种阳光沐浴、雨露滋润,才能真正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3

上个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建立。虽然苏联解体了,但70多年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列宁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在短时间内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全民素质。

在苏联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就有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翻译者根据我国的国情,摘选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其他著作里挑选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例,它能让教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原来学生是该这样教育的。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而这种理论,有点类似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为此, 作者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我所了解的学校教育当中会有这么明显的优生差生等级?为什么有些学生很容易掌握学习的要点,而有些学生却学不好呢?

然而,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当然,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不可能仔细考虑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会做什么,也不可能不为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让他们取得一点成绩。正因为这种欠缺考虑的教育模式,使得在我们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无效劳动,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一个建议就给了我们如何改正的参考。

今后,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我也会谨遵这条教诲,尽力考虑到每个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

苏翁还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着并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鼓励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地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读到这些建议,突然觉得自己对教师这个行业又多了些期待和喜爱,很是懊恼自己的消极态度,一直抱怨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外,大学太无聊了,而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学的那些专业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进大学前,曾经雄心壮志地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

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学长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日记?想想,时间如流水,就这样在迷茫中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印象很深: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听,完全被课堂内容所吸引,仿佛成了学生。

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每节课,我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备课。然而,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花了大约15分钟。

”这段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使我从中获益匪浅,让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他们毕生致力于教学、教育下一代、传承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的那个用终身的时间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也明白了教师的时间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的工作和创造时间就像一条大河,由许多小溪滋养。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浪费每分每秒。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认识世界,而且认识自己时,他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经历,就不可能真正对知识感兴趣。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这句经典的话一次又一次**撼着我们的心。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才有可能一版再一版地修订,并且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教育工作者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也更坚定了我以后要做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4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阅读,与书本交一辈子的朋友,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堂,而是来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课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要让备课变得枯燥乏味,你应该阅读学术著作。

在你所教的科学领域,学校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科学基础知识应该知识你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教给学生的科本里的基础知识应该是沧海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应该建立自己的藏书,让它们成为自己的老师,并每天咨询它们。

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也揭示了一个阅读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他们的阅读能力。“这几年的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 “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

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读好书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教训。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些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树立榜样的人,以及那些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灵魂汲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认为,只有每个年轻人找到一本在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迹的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 “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阅读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

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阅读兴趣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寒假里,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

2、 三年级甚至有绝望的学生?”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我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我不禁想: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的礼物或个人魅力的对象,也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的灵魂。

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去找他们,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并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练习。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

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不太好,因为我给学生上了同样的课,问了同样的问题,做了同样的作业,测试了同样的试卷。

我觉得我做得不太好。这就是我缺乏教育质量的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

所以在未来,我会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5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比较厚,刚开始的时候我翻开它,首先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读了一些建议后,不知不觉被这些建议所吸引,觉得这些建议非常贴近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切实可行。有时被书中生动的理子所吸引,有时被书中精彩的理论分析所折服,受益非浅。觉得它像一杯茶一样,越品越像,越品越浓了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 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比如说第一节,苏老师提出了一个至今很多老师都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有一些落后和不及格的学生

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到原因,大部分老师认为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或脑子笨,家长不配合。

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

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领域,缺乏对孩子的个人态度。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在做计划时,我们常说不仅要准备教材,还要准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

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劳动,还需要一定的教育技能和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去找他们,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并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练习。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

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认为我做得不好,因为大多数时候我给学生上同样的课,问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测试同样的试卷。

即使做错题后订正的方式也几乎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不产生学困生呢?这也难怪有时教师不停地抱怨,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6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带给我的不是仰望的惊叹,更多的是同感和共鸣。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幽默的语言等吸引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上你教的这门学科。对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他的建议,“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我想,这条建议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吧。只靠幽默的语言,高尚的人品还不能培养起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收获的喜悦中逐步培养的学习兴趣才是持久的。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这一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100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7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也知道应该在课堂上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出不同的作业,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都能找到自信。但真正实行起来是需要很大的精力、耐心以及恒心的,任重而道远!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