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学习心得网 >读后感 >导航

读后感文学

发布时间:2024-03-18

读后感文学5篇。

每次开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于书中的情节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读后感是思考、理解和体验的过程,编辑为您准备的“读后感文学”能够给您带来收获,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助益感谢您的阅读!

读后感文学 篇1

闲来无事,再次翻看了《爱心树》,感触依然很多,一言难尽,就让我来用笔告诉你们吧。《爱心树》是美国当代作家谢尔希尔沸斯坦的一篇文章。看到故事的最后,我想,如果,我是大树,我会无私的奉献一切吗?这种无私的付出值得吗?当男孩长大以后,他似乎就有太多的需求,是这些需求让他不再快乐。此时,大树除了奉献自己的一切,似乎就无能为力了。如果说大树是一位母亲,男孩就是她的孩子。她呵护着孩子长大,却要无奈的面对孩子的离去。她想用自己的一切帮助孩子,可是面对孩子复杂的生活,她的付出是有限的。因为对孩子的爱,她必须帮助孩子,只有在无私的奉献一切的时候,她才能感受到久违的快乐。

大树不是妈妈,大树是妈妈的爱,大树的树叶果实树枝树干是爱的延伸,是尊重,是理解,是接纳,是信任,是能量。现在,你再看到男孩回来拿走大树的树叶果实树枝树干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男孩的索取而愤怒了,因为他要的正是大树能够且愿意给的。他得到的也不是用金钱衡量的物质,而是从爱里获得的能量;你也不会为大树纵容孩子给孩子太多而生气,因为大树给的,只是她能够且愿意给的,是全部,但是不多也不少。

母爱——人生车途上的加油站。

读后感文学 篇2

最喜欢的便是《呼兰河传》。萧红在这篇小说里的笔触是宁静的,亲和的。通俗的文字都带有深深的美感,很喜欢萧红的叙述方式,像是耳边的呢喃,温和感,静静地随着萧红的叙述走进呼兰河。

萧红写这篇长篇是在1940年香港,此时的中国还战火纷飞,北方呼兰河,自己的故乡深陷战乱,不得不使萧红思故怀乡,想呼兰的一切。儿时的记忆,写的那样有味,不像是在写小说,倒是像散文,却又穿插了那么多的小故事,和萧红的感受。书共七章加一尾声,前两章主要对呼兰河做了总介绍,后五章则写了萧红自己在呼兰的生活圈。祖父是《呼兰河传》 里的一重要人物,祖父于萧红的意义与重要性,在小说的第三章很容易看出。“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作者在第三章的开头便直接提到祖父,可见感情极深。“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萧红在执笔写这回忆的时候,必然内心是失落与哀伤的。祖父的死于萧红是个极大的打击。萧红是寂寞的,苦涩的,忧伤的,祖父逝世自己拘于香港,唯一能派遣内心伤感的便也只有回忆童年了。祖父疼萧红,赔她去花园玩,教她背诵古诗,快乐的回忆那么多。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了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祖父刚一忘记,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读这段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祖孙俩的可爱和谐与温暖,以致读到小说尾声再回想之前的时候有些潸然,“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额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萧红说的那样平淡,实则是多么的心痛?

除了祖父,在最后五章,萧红还写了粉房里的人,可爱的老关棍有二伯,好不容易成家又丧妻的磨官冯歪嘴子,萧红的记忆里这些都是深刻的,而在执笔之时笔下的这些人还在吗?这便是萧红心境的悲凉所在。

当然,小说不止是在诉说怀念之情,在小说中也透露了作者不少的对呼兰河的封建的批判,揭露封建对人性的扭曲,对呼兰的病态的讽刺。在小说的七章内容里,萧红写到了很多呼兰河人扮演看客的形象。写的最入骨的便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了,胡家人硬生生地将这个可爱爱笑的孩子折磨至死,遭受婆婆的殴打辱骂,反被误认为是中邪,不断地找偏方,做法事,至终竟然用滚水将小团圆媳妇烫死。而人们没有同情,谁也未站出来阻止,都是来看热闹的看客。萧红对这一故事的描写非常细致,讽刺也颇深。

总结便是,呼兰河传给予人的是人情的温暖,风土的奇异,还有便是萧红批判背后的深思。

读后感文学 篇3

关于儿童文学读书笔记

1.绿山墙的安妮

主要内容:马修与马莉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11岁女孩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十一岁时被人领养。小孤女个性鲜明,擅于幻想。她自尊自强,凭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友谊。

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如果玫瑰会说话,一定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想像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

然而,由于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2.狼王梦

《狼王梦》给我的感触很深,在这里,我将从两个角度来说说我读后的感想。

(一)蓝魂儿惨死母亲嘴下

《狼王梦》中,蓝魂儿的死,对紫岚来说,是最惨的。他是在紫岚的眼皮底下被猎人的夹子夹住的,后被无耐的母亲紫岚咬死的。

蓝魂儿在母亲紫岚的教育下,养成了不畏不惧,一往无前的习惯。后来他也受到群狼的尊敬,当之无愧地该成为来年的`狼王了。然而给紫岚当头棒喝的是,就在这知进不知退的思想下,蓝魂儿失去了应有的思维,轻而易举地被夹住。为了狼儿不被猎人、猎狗侮辱,也为了狼儿少受一点苦楚,紫岚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对于处于弱势的孩子,一定是下大力气帮助他。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应该让孩子经受风霜雪雨,得到锻炼,在挫折中成长。但是,如何把握住度,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做教师的引以为戒

《狼王梦》,的的确确是紫岚想让狼儿做王的一个梦。然而,我们读后,却没有指责紫岚的一颗作为母亲的心。我们只为她的努力失败而心情沉重,沉痛。

放下书本,却放不下思考。育儿,不能像养别的物种一样,人生的路只有一次选择。试想,当初学生们进入校园时差不多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后来,一类由于能够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占据要路者中间而成功了,另一类或因头脑的拙劣而进退失据,也或因家长、老师的失误而成为弱势群体。这正所谓是本同而末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难,育好人难。教师应当难中求真,难中求好。

3.哈克贝恩历险记

孩子有自己的声音,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哈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哈克内心的声音就是儿童本身面对社会的一个理解态度和对于社会的渴望。哈克习惯在自然中睡觉,在寡妇收养了他后,虽然他开始接受正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但是他接受的很勉强,那种处处讲规矩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受罪,在哈克的眼里“一举一动都要讲规矩,那日子叫人没发过。”等他实在受不了那份罪的时候,他就溜走,换上原先的那件破衣服,又钻回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欢探险。在哈克设置了自己被杀的假象之后,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空间,在路途间遇见黑人杰姆,在当时的法律和正统教育下发现逃跑的黑人不举报主人家是一种罪过,哈克在不断的受着内心的煎熬的过程中,几次几乎举报杰姆逃跑的事,但是在历险的过程中他发现杰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时发现所谓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肮脏、虚伪、罪恶。在这个过程中,哈克逐渐走向成熟。

读后感文学 篇4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但为何无一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当然现在作家莫言获奖除外。这不仅值得我们深思,也是我们应该首先想的第一大事。难道中国13亿人口真的没一个有实力获得此奖吗?要我回答,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这真的是让人难以诠释的答案。毋容置疑,从古到今,涌现了许多诗人,例如李白,陶渊明,孟浩然等,现代又涌现出鲁迅,巴金,季羡林等。他们书写着我们名族的豪气风情,旷世奇景。在他们书写的笔迹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他们对文学之路的探索。在作家与诗人的眼中,一个名族的文化只有得到国际化认可,才能算的上传播和发扬。说了这么多,我国为什么迄今为止无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呢?是我国没有这样卓越的人才还是评委没有眼光?究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当今中国教育的失败?仔细斟酌,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国选取人才注重综合分数,可以说考试是选拨人才的手段。但你没有想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却被忽略掉?而那些人却往往有可能获得大奖的人。这也许就是我国与外国教育方式的不同,这也导致了我国与他国人才水平的不同。

说到底,要想我国文学之路发展的更快更好,就必须从教育制度的弊端着手,把不公平的选取方式舍弃。大胆开拓新的选拨制度,把偏才,怪才等也作为培养对象,采用“人尽其能,任其发挥”的模式去实行。虽然在当今我国国情不太可能实现,但我们可以慢慢去行动。如果实在不行的话,我们也得从我们身上找原因。许多高考落榜的学子,并不能说明你某个方面差,只能证明你分数不够。所以你不要气馁,你应该知道曹雪芹吧,他最后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啊!人只要专攻一行,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你自己认为对某方面有天赋,那你就努力从这方面下手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爱文学,希望大家跟我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之路。虽然诺贝尔文学奖离我国的作家与诗人们有一段路,但总有一天,中国的文斗星终究会世界上方闪烁。

读后感文学 篇5

郁达夫文学读书笔记

上次读郁达夫,至少在廿五年前。

那时年纪尚小且远不如当下的同龄人见识广,既难以理解他笔下的爱与性,也难以领悟他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徘徊。

留下深刻印象的,貌似仅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名篇的篇名以及早期白话的拗口。

读了“许子东讲稿”第二卷,被其中有关郁达夫的论文吸引,于是找来这本小说精选集。

难以理解的已理解,难以领悟的已领悟,同时,有了属于自己的明确的.好恶——最爱《微雪的早晨》,因为它相当“现代”,甚至使我想到雷蒙德·卡佛;另外,《采石矶》和《东梓关》也让我喜欢。

前两年读太宰治《人间失格》,觉得颇有郁达夫《沉沦》的气息。这次重读后者,发现就像许子东说的,北欧味儿很浓,比如沉郁的气质和无节制的情感表达。

本书未收的《逃走》(又名《盂兰盆会》),在网上看了。许子东说,在艺术上,它是真正的珍品。嗯,果然“清澄”。

读后感文学相关文章

更多>